[视点] 我院王恪松教授论恩师贾又福的艺术成就

        艺术设计学院王恪松教授近期参加了“无声的呼唤――贾又福先生从艺五十周年回顾暨贾又福工作室学生优秀作品展”。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主办。2009年6月9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王恪松教授在这次活动中策划、撰文《苦行探道――贾又福先生从艺50周年创作历程》三集电视系列专题片,中国教育电视台2008年10月播出;编《贾又福从艺50周年回顾――贾又福艺术年谱》上、下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编《贾又福从艺50周年回顾――贾又福集》(一)无声呼唤、(二)山乡牧歌、(三)他山之石、(四)积薪传薪,四川美术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还创作了《追问穹苍》、《落雪无声》、《逝者如斯》等山水画作品,受到了好评。
        王恪松教授的恩师贾又福先生是我国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中央美术学院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又福先生在中国艺术教育的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数十年如一日,哺育了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他的门生现已遍及大江南北,港台、东瀛、欧美。学生们牢记贾先生的教诲,勤奋创作,为社会创造高品位的的精神食粮。
        贾又福先生在中国画坛笔耕不辍、勇于探索,坚持“十年磨一剑,一剑再三磨”,取得了令世人爱戴的丰硕成果。用邵大箴先生的话说:“虚静的创作心境,冷静的哲学和美学思考,宗教徒般的虔诚,老农民似的勤奋、踏实和刻苦,不倦的读书和求知,疯狂的创作热情,永不满足的探索……正是凭着这些品格,贾又福已经在中国和世界画坛独树一帜。”登上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高峰。又如尹吉男先生所言:“在‘李家山水’(李可染)之后,又生成了‘贾氏山水’。”在贾又福先生的辛勤播布下,“脱胎换骨”的贾家山水,以“以石观化”的睿智哲思,博大雄浑的艺术形象和至真至难的独特言语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推开了21世纪艺术众妙之门。
        薛永年先生认为:“中国山水画自产生以来,先后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山水:魏晋的烟霞山水,六朝的观道山水,五代宋初的丰碑山水,两宋元明的游观山水和园居山水,明末清代的笔墨山水,新中国的革命胜迹山水与江山新貌山水,李可染的为祖国河山立传山水,而贾又福最突出的贡献是推出了前无古人的观化山水。这种观化山水,渊源于传统,植根于造化,重视发展笔墨语言,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着眼历代大师接触尚少开掘欠深的领域,以自己最热爱的、感情最深厚的领域为突破口,复兴了晚清以来西学东渐下几乎割断的文脉,遥接早已不传的六朝宗炳传统,着意于同大自然对话的精神感应,但不是宗炳式的一己的精神逍遥,近承石涛的‘脱胎’‘代言’传统,又改变了石涛的视觉观念。他以对优秀传统的现代诠释回应了大变革的时代,发展了李可染晚年北宋式大山大水的风格和澄怀观道东方既白的艺术思想,开创了精神性极强时代感鲜明个性突出的民族山水画新图式。”
        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以这样的哲理性内涵,这样的审美形态,这样的文化底蕴,又是这样的集中和系列化,确乎是前无古人而开一派之先河。贾又福先生在50年的从艺历程中,象老农一样开拓着山水画一方净土,象科学家一样探索着山水画实践,象哲学家一样思索着山水画精神。他不仅为社会奉献着一幅幅经典作品,而且作为一位著名教育家,贾又福先生又以自身体悟独特的画学思想,启迪后人,润泽画坛。
        贾又福先生的画学思想是对李可染先生苦学门风、徐悲鸿先生的理性精神、蔡元培先生以科学入画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贾又福先生的画学思想主要由入古者深,出古者远;笔墨从心;寓哲于画等三部分组成。入古者深,出古者远的思想是指,以最大限度地深入传统,以求最大限度地跳出传统。跳出不是背叛,是传统的延嗣与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回归。要有甄别、有选择、有针对性地面对传统。以己之个性研究古人之个性,以己之特殊研究古人之特殊。借助古人的光辉,照亮自己的征途;笔墨从心思想是指,笔墨高,不能高于吾心,笔墨变化无常,不能在吾心外。我们教育学生笔渊薮,于中国传统文脉中发展下来,以至未来的拓展是个无底洞,博大精深,无边无际。好的笔墨充满的是哲学内涵和文化品格。以心驾驭笔墨,笔墨为吾所使。所谓笔墨结构、笔墨形式、笔墨技巧、笔墨意趣、笔墨精神、笔墨品格等等高标审美规律与审美技能,无一不沐浴着中国哲学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理想与神秘色彩;寓哲于画思想是指,探索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哲学精神的契合。以中国山水画艺术适度地解析哲学的命题,以活泼泼的生机发挥她在当代的精神养护作用使之获得较大的演进,这是(贾又福先生)人生追求之一。画家如不站在哲学的高度看事物,必不能心明眼亮,廓清画学。不以哲学的高度要求自己,必不能达至画学之极则。古人有云:‘正须澄怀观道,静以求之。若徒索于毫末间者,离矣!’(《南田画学?画理》)哲学与艺术,相辅相成,技道两进,是一门深厚的大学问。我们攀登在艺术的高山,仰望浩繁的哲学星空,俯瞰科学文明,苍茫如恒河岸沙,备感我们面临着无尽的探索……”对一个有大智慧的山水画家来说,他所苦苦追寻的人生真谛,不正是在永不停息的思辨精神中追索理性的极致吗?不正是在他独特的生活阅历之中吗?我们看到贾又福就是以这样一种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创造了一个流动的哲学色彩浓郁的心象世界。
        贾又福画学思想特色亦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择一而从;个性开掘;以石观化。择一而从思想特色是指,从事山水画学术事业,要以真性灵同大自然相映照,相感通,善于用独立的、个性化的、有别于他人的自我心灵去妙悟领受大自然。一旦找到自己的艺术发端,就要沉潜下去,深挖不止。“稳扎稳打,吃苦耐劳,从感情深处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更为迫切地求深入,求真切,求独特感受,锻炼具有穿透力的‘火眼金睛’,洞察社会生活和大自然最本质的、最富有生机的诸多‘众美’所在。用最大的耐力去研究它、描绘它、表现它。”这里的“深入”,是教育学生用最大的耐力深入考察大自然与用最大的耐力深入描绘大自然;这里的“真切”,是教育学生既要深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又要以真性灵同大自然相映照,相感通,从而把握大自然的生命消息;这里的“独特感受”,是教育学生要善于用独立的、个性化的、有别于他人的自我心灵去妙悟领受大自然。择一而从,许之终生。苦人所不能苦,见人所不能见,感人所不能感,思人所不能思,练人所不能练,得人所不能得,造人所不能造。”并以此,踏上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欲上下而求索”的苦行探道之旅。
        个性开掘思想特色是指,“开掘大自然之妙;开掘自身情感、智慧之深;开掘笔墨形式语言之变;开掘艺术个性之微。”“开掘大自然之妙:对大自然本身进行深入地探索与研究。体悟在运行有道的天地间,万物之生息变化,即自然之理、之趣。最大限度地深入大自然的大千世界,挖掘出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来。所谓‘浴天地之道,发自然精魂’,是教我们认识、尊重并自如地适应天地之道,研究并发现和认识自然的奥秘、灵机,从中参悟、锤炼与之相适应的艺术语言,从而求其真、摄其魂。”要求学生到大自然中时时处处不离观照,用全部身心,探求、感知、体悟万物之妙趣。“开掘自身情感、智慧之深:探寻自然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和谐点,并由此切入,使自我感受升华。即自身的情感,借助于大智慧,同大自然相沟通、相映照。自然之理、自然之趣,同自身的情感智慧相鼓荡、相和谐。在写生中,只有独特的思想火花才能提升审美的高度。只有澄澈的心灵,才能映照出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不断调动和挖掘自身的情感、智慧,并使之同大自然在高级的层面上合二为一,即物我为一,这是我们写生课强调修炼的内功,是今后发展的关键所在。”贾又福先生倡导山水画家将深入开掘出的自身情感与智慧,积极投入到拓展山水画的创新过程之中。
        “开掘笔墨形式语言之变:用中国画笔墨形式语言表现上述二者的深层和谐,必然不满足于任何现成的别人的艺术形式技巧。只有定下神来,用较长的时间和自然沟通、对话,研究自然的规律,倾听自然的心声,同时探发与之相对应的笔墨形式语言。解决对景写生的新矛盾、新问题,力争变通成法,有所突破。使学生在自然界的万千变幻中,开掘出新的笔墨的形式语言,在对景写生中修炼独特的艺术个性。”当代的中国山水画家,必须认真思考如何让笔墨形式语言来适应社会新生活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开掘具有时代理念的笔墨形式语言。“开掘艺术个性之微:在对景写生的过程中,要把临摹前人得来的一套方法放下,要从大自然中挖掘新的表现方法、新的意境、新的自我。尽最大可能耐心地、入微地惨淡经营。训练坚实造型能力和造型手段,必须具有扎实塑造对象的能力,这样就可能避免董其昌所说:‘论山水之奇,则画不如山水。’掌握能够达到山水之奇的造型技巧,追求精神意象就具备了牢固的造型根基。这样,再着力个性化的艺术处理,做到同画一地绝不雷同,提高这幅写生的个性化与艺术品位。”立定精神,坚持下去,个性愈鲜明愈可贵。
        以石观化思想特色是指,“以石观化”的主要倾向是通过对大山巨石的研究和在山水画中的表现,使心中的山石与社会、历史、人生、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联系起来;使心中的山石具备哲学内涵与道德意识和人民性、民族性、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与人们的理想、精神追求和生存环境的改善创造联系起来,――一个字“化”,把很多审美的规律和理想标准和人生价值联系在一起。以哲学的光耀,照射艺术家开启睿智之门。
    概括的说,贾又福画学思想是以哲学思想为底蕴;以科学理念为支撑;以传统文化为言语;以创新发展为旨归。传承苦学文脉,主张独立、自由、个性化的画学理念。激活哲学思维,秉承文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学术前沿走向的精神,追根索源,苦行探道。树立一个矢志不移献身山水画艺术事业恒定心的信念,倾其全力,尽其一生无怨无悔的慢慢地,一步一个脚印艰苦求索。为建构中国山水画的琼楼玉宇终生相许。
        在贾又福先生50年的艺术历程中,受先生哺育恩泽的学生数以千百计,现仅从贾又福工作室走出的学生,也已三百有余,这次由学术委员会遴选的七十位学生作品参加展览,是贾又福先生教学成果对社会的汇报。在这一艺术体系中,有的获得教授、一级美术师职称;有的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有的在高校执鞭育人,起着学科带头人的先锋作用;有的在职业画院挥毫创作,起着独当一面的楷模作用。他们有的在国内,有的在国外,有的办联展,有的办个展,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处处绽放着这一群体璀璨的艺苑奇葩,展现着贾又福艺术体系的奇光异彩。他们默默无闻,穷于探索,在“以石观化”、“苦行探道”的师训下,一往无前,无怨无悔。
        他们鲜明的个性风格,大略可以分为如下六大类型:
        (1)王恪松、于航、王树忠、王绪安、刘杰、张猛、李圣峰、高中造、熊晓东、薛秀荣、陈会衡、张宝澍、何宁、李元德、张承兵、闻超等学员的作品,讲究以精良的笔墨,变现境界的幽深,他们能够以中国古代“象数”理论,把握创作时的使笔用墨和图象构成,其画面的开合聚散,或表现出五代北宋画家所追求的精神风骨,或表现出明清画家所追求的自由恣肆的个性风采,这些学员的作品,应该属于“继承发展型”风格范畴。
        (2)邬建、马刚、王石染、王丛、王一鸣、刘天鹏、冯璞、宋建设、刘聚国、张奎文、段昱隆、侯雪莹、田肃、李同茂等学员的作品,用笔气韵贯通,注重以具有音乐旋律般的笔墨造型,表现画面点、线、面复杂而丰富的干湿浓淡变化,其写生作品,能够既是一幅完整的画面,也是一幅有特定精神指向的创作;而其创作,一方面,往往具有鲜活的来自现实生活中的自然而生动的气息,另一方面,则具有与“时代强音”共振而和鸣的特征。这些学员的作品,属于以“比兴”式的笔墨图象符号完成的“再现自然式的构成型风格”范畴。
        (3)杜凤海、白联晟、孙良利、孙宏涛、张学聪等学员的作品,有雕塑般的美感,气势清雄博大、骨气洞达,注重以有意味的黑、白、灰的和谐对比乃至其强烈的冲突,来表达水墨材料肌理的特殊美感,故其作品往往显现出经过各自内在地建立起来的“文化模型”,通过“观化自然”,而显现“天地之大美”的审美特征,故其作品往往具有特殊的崇高属性。这些学员的作品,属于按“精神图象学”原理而以符号构成方式完成的以水墨语言表达的“纪念碑型”风格范畴。
        (4)刘学惟、张习印、李一苒、张建华、赵秦、高巍等、洪潮、董建顺、蒋海清、詹德祥、裴宝印、胡明盛、葛涛、许华新、姜东等人的作品,讲究线条本身“书写式”的美感,故尔,他们的作品,气韵贯通、血脉活跃,乃是通过“入古出新”而形成的有组织的笔墨线条,使作品在“宏观探道”中,象征着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凉、洁净的气派,准确地表达出了不同学派的中国古代先贤共有的那种崇尚清纯而朴厚的“诗意生存”态度。这些学员的作品,属于“新古意符号型”风格范畴,在当今消费文化自觉或不自觉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情况下,他们的这种风格的绘画,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5)贾云娣、范琛、刘祥莲、赵运虎、孙晓东、许烨鸣、王巨亭、卢小平、孟宪琪、邓世华、王焕波、程茗、梁松林等学员的作品,有梦幻般的美感,他们的作品,乃是以“蹈道合气”的方式,表达了自然万物生机勃发的韵律美感,以及,他们的作品,是以笔墨与色彩结合的方式,准确地表达了中国文化中特有与中国人的人生论息息相关的“诗意栖居”式的精神美感的特殊把握,其画面,犹如有男女高音领唱的多声部的恢弘壮观的大合唱,这些学员的作品,属于“诗化如歌浪漫型”风格范畴。
        (6)赵小海、冯海涛、刘文隆、王四海、来支刚、孙景发、韦明、苏佐辉等学员的作品,注重画面在具有统一的大的色调倾向的前提下,表达画面精神“大意象”中显现出来的中国画笔墨的“显微结构”,并且,通过如是画面笔墨的显微结构,表达出画家特有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于是,其画面的笔墨技法和图象构成,也就因画家的精神境界的基本特征乃至其文化归属,而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学员的作品,属于“以显微结构表现大的精神气象”这样的风格范畴。
        贾又福艺术体系以严谨的治学作风、严肃的学术思考、科学的教学体系、丰硕的教学成绩见重于美术教育界。贾又福先生以其自身对艺术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深湛的艺术创作功力为依托,大力倡导山水画的哲学精神,使学生在高起点和高标准下经受严格的专业训练,最终达到培养具备较强创造能力和较高研究水平的专业创作人才的目的。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逐步确立并完善了一套新的适应时代进步要求的山水画教学体系。
        贾又福画学思想标志着新山水画学术理念的萌发和成长,是作为美术教育家的贾又福教授对美术教育事业的又一创造性贡献。从贾又福工作室走出来的学生们潜心艺术,默默耕耘,他们中间虽然有的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教授、专家或者知名画家,但他们始终以贾又福工作室为核心,立足中国文化,立足中国画本体,以发展的眼光、开阔的胸怀,革故鼎新,兼收并蓄。在导师贾又福先生的指导下,他们不定期地把自己的收获拿出来,共同剖析研究,取长补短,他们逐渐地形成一个群体,在当代社会文化中,他们正在显现出这个群体应有的力量。